在水产养殖系统中,滤食性的贝类和鱼类是不同的种类,它们的摄食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通过对这两类物种摄食的研究,可利用它们对浮游植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水体中混养一些滤食性的动物,可以形成良性的生物群落结构。
如滤食性的贝类,牡蛎、扇贝,可以滤食几微米的浮游植物,对于减小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调节水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滤食性的鱼类,可以吃比较大的浮游植物,进而影响浮游生物群落。
在水产养殖中,用来调控水质的滤食性贝类包括蛤类、蚌类、扇贝、贻贝、牡蛎、蛏等,而用来调控水质的滤食性鱼类包括鲢鱼、罗非鱼、鳙鱼等。
贝类和鱼类不同的滤食方式鱼类的滤食方式是靠咽腔有节律的舒张和压缩形成水流,再利用鳃耙等结构来滤取食物。而滤食性贝类则是利用鳃丝或纤毛从连续过滤的水中滤取食粒。与鱼类相比,贝类的滤食具有连续的特征外,食物颗料也更小,因此,对水质的调节作用也更明显。
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状况
鳃对于贝类动物来说,不仅起到呼吸的作用,还是取食的重要器官,贝类的取食与鳃的结构及鳃丝上纤毛的运动有很密切的关系。贝类取食有两种途径:一是食物颗料随着水流进入鳃丝部位,再经纤毛摆动进入唇瓣;二是食物颗粒经鳃的表面,在鳃系统的作用下,沿着腹部食物运送到唇瓣。贝类采用哪种途径与饵料的浓度、种类等都有关。1992年的研究表明,滤食性贝类对食物的颗粒选择可分为质量选择和数量选择,质量选择是指任何浓度的饵料都会选择,与数量无关。而数量选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起作用,而是在一定浓度饵料下起作用。滤食性鱼类的摄食状况
摄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分为颗粒吞食和滤食,前者是靠视觉来吞食浮游动物,很多的鲤科类鱼类在早期都是用这种方式摄食。后者不靠视觉摄食,被动滤食,被称为滤食性鱼类。滤食性分类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网式滤食者,这类鱼快速游动,摄食时口张开,使水进入口中,食物被滤食器官所获。另一种是泵式滤食者,这类鱼利用口腔有节律的扩张,使水通过滤食器官来获得食物。
滤食性贝类的摄食能力不同种类和规格的贝类对滤食食物颗粒的大小和速度不同,产生的区别也就决定了它们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也不同,摄食能力也就存在较大的差距。
1、水温对贝类摄食能力影响较大,当水温从20度升到26度时,小规格的贝类摄食能力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从26度升高到29度时,中规格扇贝的摄食能力略有增加。而当温度再升高时,摄食能力则会下降。由此可见,贝类在适宜的温度内代谢增强,滤食加快,摄食能力提高。水温超过一定的范围,贝类则处于不正常的生理状态,摄食能力下降。
2、滤食性的贝类主要以鳃丝和纤毛来滤取食物,大规格的贝类纤毛间的距离不足1微米,这就决定了它们可以滤取小至1微米的食粒。而小规格的贝类滤食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较稀疏,滤取效率不高,因此,大规格贝类的摄食能力要强于小规格个体的贝类。
3、贝类仅靠鳃丝和纤毛被动滤取食物,势必会出现藻类规格增大从鳃间漏掉的机会就会减少,贝类对它们的滤食率也会提高,而事实上,较大规格的贝类对藻类的滤食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4、藻类密度和盐度对滤食性贝类的摄食能力也有影响,当藻类密度升高时,摄食率会随着藻类浓度升高而增大。当盐度在6~30的范围,随着盐度的增加,贝类摄食率逐渐升高,而且盐度在14~22时,摄食率变化幅度较大。
滤食性鱼类的滤食能力滤食性鱼类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能力是自身的属性,与吸水量、滤水频率、滤取效率、饵料密度等因素有关。
通过对鲢、鳙两种鱼类摄食能力进行比较,鲢对浮游植物摄食能力高于鳙,而鳙对浮游动物的摄食能力高于鲢,两种鱼对70微米的食物颗粒摄食能力相当。因为池塘中的浮游生物比大水体里的多,这就说明小水体通常鲢生长得好,而大水体里的鳙生长得好的原因。
1、滤食性鱼类的摄食节律
摄食节律是鱼类摄食生态的重要内容,包括了日摄食节律和年摄食节律。通过实验,分析了水温和光照对鲢鱼摄食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这些外在环境是否发生变化,鲢鱼的摄食节律都差不多。2、鲢、鳙对食粒的选择性
滤食性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种本能,选择类型可分为种类规格或区域选择。鲢、鳙对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没有种类上的选择,只有对食粒的选择才表现为规格选择。当水体中的食物种类分布不匀时,鲢和鳙都会主动到不同的水域进行摄食,这就是区域选择的方式。而在一个较大的水体中,鲢、鳙就可以主动地游到浮游生物丰富的区域进行摄食,它们对浮游动物的选择性要强于浮游植物,而且鳙的区域选择性要强于鲢。
滤食性鱼类呼吸对摄食的影响一般鱼类的呼吸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与摄食没什么关系,但滤食性的鱼类呼吸和摄食是结合在一起。呼吸时会消耗溶氧,产生二氧化碳,也会影响水质,因此滤食性鱼类的呼吸对摄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在养殖中广泛用于控制水质,但鲢鱼的鳃部呼吸面积比一般的鱼类要小,且表面光滑,因此,它对低氧的耐受能力更差,浮游生物较大的水体经常会出现阶段性的溶氧量下降,了解低溶氧量下鲢鱼的呼吸也就很重要。当水中的藻类植物密度在低浓度范围内,随着密度不断增加,鲢的呼吸频率和吸水量也会逐渐升高,但增幅不明显,说明鲢对水体中的低浓度植物并不敏感,主动摄食的能力减弱。当浮游植物达到较高浓度时,鲢才会表现出强烈的摄食反应。在较高的浮游植物密度中,鲢能够通过调节鳃通量从而达到减少滤食的目的,但随着浮游植物密度进一步增加,保证正常呼吸的同时,不足以减少浮游植物的摄入量,伴随着呼吸运动,被吸入口腔中的浮游植物也会增加。
饥饿对鲢鱼摄食和呼吸的影响饥饿是鱼类天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在养殖过程中也会出现,通常情况下,滤食性鱼类在饥饿时就会主动摄食,而在非饥饿状态下,鱼类在呼吸时也许就在进行被动摄食。当在缺氧的条件下,鱼类会通过调节生理机能来应对溶氧不足,同时,摄食策略也会发生改变。
当溶氧量在一定范围内,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鲢鱼对水中的小球藻很敏感,呼吸频率和鳃通量要明显高于非饥饿的时候,当溶氧量下降一些时,饥饿的鲢鱼要比非饥饿的鲢鱼吸水量和锶通量明显升高,并开始出现缺氧反应,耗氧量也会升高。鲢鱼在被动摄食状态下,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摄食。溶氧充足时,主动摄食的能力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减少呼吸需求。但随着溶氧量下降,鲢鱼在摄氧能力有限的前提下,用于维持呼吸的能量会增加,从而导致摄食率开始下降。
结语:目前水产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给养殖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养殖者很重视滤食性贝类和鱼类的摄食生理研究,可以了解在不同环境下的摄食状况,还能起到实现科学投喂、改善水质的作用。随着水产渔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水产品在摄食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将会给广大的养殖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