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港股上市,各种传闻估值1000亿美元,对这个估值我感觉比较虚,当然也有可能是上市前先给大家一个贵一点的预期。
小米的招股书放出了小米的财务数据,不过具体怎么估值呢?
对标苹果?
苹果作为一个硬件公司,但他的利润率却不是一般的硬件公司,苹果的硬件获取了太多利润(苹果长期占据全球手机市场80%以上的利润)。
单纯的对标苹果的低pe(目前17倍)对小米不是很合适,一方面是因为小米的增长情况还比较良好,未来还有期待,另一方面小米通过低价低利润获得了大量用户,必然不止硬件利润一种盈利模式。当然苹果现在的软件营收也已经很可观了。
小米的估值:硬件业务估值+互联网服务业务估值
小米的估值还是根据小米自己给出的定位,硬件利润估值+互联网服务业务估值。新零售是服务于硬件销售的,我觉得不需要单独给出估值。
小米的手机硬件跟京东的自营一样,更像是作为一个引流的入口,来抓住用户好挖掘更多高利润的业务。手机作为硬件入口,深度比操作系统和软件更深。
小米在其硬件基础上拓展互联网服务,获取用户更加容易。不论是iot产品销量还是互联网服务用户数,都是依托于手机硬件的销售增长。
小米手机之前的增长的主要还是依靠行业的增速,国内手机行业出货量到顶之后,虽然17年q4小米出货量数据抢眼,不过面对存量市场,获取稳定增速总归是艰难的。
境外新兴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还是大有潜力,目前境外市场的出货量已经占据很大比例。不过东南亚经济水平较低,目前只能消费100美元左右的手机,但抢占市场和用户比获取短期利润更为重要。
iot业务相比手机,由于行业没那么透明和普及,利润会高一些。小米说目前有1亿台小米设备接入。不过目前我对这个行业的看法是,还处在依靠销售硬件获取利润的阶段。美国的fitbit手环,上市后股价一落千丈,之前的生态设想目前来看还为时过早,仅能作为一个硬件消费品进行估值。
对于小米5%净利上限的承诺,我还是选择相信的。小米的定位让他不太能获得高品牌溢价,他用低成本低价质量可靠的产品打击其他成本较高但质量一般的产品,以此打击竞争对手,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小米硬件目前1039亿销售额(其中手机805亿,增速70%;iot与生活消费品234亿,增速20%),假设年增速40%(比较乐观)。2年后硬件营收为2000亿。按5%净利率,净利100亿,20倍市盈率估值2000亿人民币,差不多320亿美元。
互联网服务业务
小米利润最高的就是互联网服务和软件业务,由于小米通过硬件免费获取用户,这块成本占比很少,财报显示17年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为99亿,毛利率为60%。这块业务重要的是如何找到更好的方式将流量变现,或者孵化一些产品。
目前小米的规模已经起来了,硬件的盈利肯定不够,需要互联网服务的营收利润来弥补。在这里用单用户收入的指标,按用户估值。17年小米的单用户互联网收入(arpu)是9.1美元,不过他给出了互联网公司的同业指标,说明他有很大上升空间,不过小米目前来看软件能力还是偏弱。
2018年3月31日数据,小米连接了1一台iot设备(不包括手机和电脑),miui有1.9亿月活用户,拥有38个月活过千万,18个月活过5千万的软件,每个手机用户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为4.5小时。
可以看到小米这块的appu还是在较快的持续增长,依托小米手机的硬件平台入口,小米有机会挖掘更多将用户资源和流量资源货币化的机会。
互联网服务收入现在主要还是广告和增值营收,其中增值部分有一半是游戏收入。现在小米的应用市场和游戏分发体量还可以,在金融业务上也在尝试。还有对一些合作的互联网公司会进行利润分成。
关于互联网服务的利润率,fb依靠广告,净利率90%以上;腾讯的游戏和增值毛利60%多,广告业务毛利率40%;小米的软件服务业务因为不需要获客成本,财报显示毛利率为60%,假设这块业务净利率为50%。
单用户收入(arpu)根据每年20%的增速情况,预计2年内到13美元。arpu是13美元,净利率50%,单用户利润为每年6.5美元。
目前月活用户数为1.9亿人,根据目前一年9千万台的出货量,和之前的增速情况,假设后面两年用户数据平均增速为30%,2年内互联网服务用户为2.47亿。
互联网服务业务单年营收则为2.47亿*13=32.11亿美元,利润为16亿美元。20倍市盈率估值,互联网服务业务估值为16亿*20=320亿美元。
总体估值分析
互联网服务的用户估值和硬件利润估值的不是2选1的关系,而是相加的关系,卖出硬件,获得一次利润,再对使用硬件的用户提供软件服务,再获得一次利润。小米自己也在业务结构里分的比较清楚,就是想传递这种信号吧。
硬件利润估值和互联网业务估值,320+320=640亿美元。
小米上市价格600~700多亿美元可能会合理一些,不过也有些拍脑袋成分。当然即使640亿也是考虑了两年后的良好增长情况给出的估值,也不能算便宜。
对于小米上市的估值,各位看官认为多少才是合理的呢?